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83706|回复: 0

中国伊斯兰教 名贤名墓史料选 (第一辑)(18)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9 10: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南的先贤
   天涯海角的穆斯林
    --海南三亚伊斯兰文化踪迹今昔
        李健彪

天涯海角是海南岛非常知名的一个旅游景点,当地做生意的人很多,其中不少是回族穆斯林,看着那站在柜台里、头戴盖头的一个个穆斯林妇女,谁能想到她们的祖先已在脚下的这片风光旖旎的土地上生活了1300多年……

穆斯林古墓的大量发现
在碧波万倾簇拥着的海南省南部疆城三亚市(史属崖州),仅近年出土的伊斯兰古墓就有六处之多,它们是梅山古墓群、崖城大蛋古墓点、藤桥的番岭坡古墓群、干教坡古墓群、土福湾古墓群和回新村拱北伊斯兰古墓群等,其中1975年出土于藤桥镇东溪村甘教湾境内的藤桥番岭坡古墓群就有墓碑280多处,占地面积21.12亩,是海南目前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墓群,1994年被列为海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南伊斯兰古墓群的不断发现引起了国内外考古学者和民族学界的极大重视,为研究海南伊斯兰文化的历史,尤其是早期海南穆斯林的状况提供了大量准确而可靠的实物佐证。这些古墓群以其特殊的造型、丧俗、文字及墓碑材料,跟当地其他民族的葬式有明显区别。墓碑全以珊瑚石为原料,竖于墓穴前后,单面雕刻,碑文用阿拉伯文或波斯文书写,有些尚铭刻有死者的名字。葬式都为竖式土坑,不封土。墓穴的位置都是头南脚北,死者的脸朝西,没有任何随葬品。虽然大部分碑铭风化剥蚀难以辨认,但通过对其仅存文字的翻译,不难窥见其内容。比如有的墓碑上的译文是“除真主以外,没有可崇拜的,穆罕默德是真主的钦差”,“凡在大地上的,都要毁灭。唯有你的主的本体,具有尊严与大德将永远存在”(《古兰经》55:26~27)。还有的译文是:“……伊斯兰(是)我们的宗教……穆罕默德是真主的钦差……天堂……马达甲”。有的是:“这是……著名的哈桑……的坟墓,……斋月日”等等。
其中一块墓碑特别引人注目,墓碑上的译文是:“殉教者伊本?赛爱德?宛葛斯之墓归真于12月”。据说他就是第一个到海南岛来传教的穆斯林,是第一位到中国广州传教的阿拉伯传教士宛葛斯巴巴的儿子。海南回族老一辈人有这样的传述:“唐朝时,先知穆圣之甥宛葛斯巴巴,奉穆圣之命,率30余名阿拉伯传教士到广州传教,后来有一部分人到海南岛来传教,海南岛才有了伊斯兰教。”
据专家考证,海南伊斯兰古墓群的时代跨度较大,早期坟茔的上限可为唐代,而晚期坟茔则至元代。上述遗迹的发现,跟我国的史籍记载以及古代波斯、阿拉伯人称雄海道的年代完全吻合。在三亚发现的这些穆斯林古墓不仅数量多,而且十分集中,墓碑雕刻精良,说明是历史上定居穆斯林的公共墓地。由此可见,海南岛南端沿海地区(三亚一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地之一,是当时外籍穆斯林的主要聚居区,同时也是历史上内联大陆、外同海域的重要门户。
三亚穆斯林古墓群的出土曾引起国内外广大学者和众多中外穆斯林的极大关注。其中的藤桥古墓群至今已接待过来自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位中外学者和外国友人,成为三亚乃至海南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通过考证,已确认该墓群是唐末时期穆斯林商人的葬墓群,已有1千多年的历史。此外,在三亚回民中,至今还流传着“天方来客”--一位外来的穆斯林老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一位在海上漂流了很多天的穆斯林老人被海浪推上三亚湾的沙岸上,正巧碰到要去棉花地里施肥、浇水的姐妹俩路过,饥肠辘辘的老人向妹妹讨一杯茶水解渴,妹妹不予理睬,快步离去。老人又向姐姐要水喝,姐姐见老人可怜的样子,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带来的糯米糕和茶水送到老人面前。老人很感激姐姐,对她说:“我为你祈祷,求真主赐你的棉花获得大丰收。”不久,棉花收获的季节到了,妹妹的棉田里枝粗叶茂,却长不出一个花苞,姐姐的棉田里满是大大的花苞,却几乎看不到叶子。姐姐天天采摘,今天摘完的棉花,明天又长出了花苞,而妹妹的棉花却一无收成。人们感到十分惊奇,这时姐妹俩回忆起当时遇见老人的情景,经多方寻找,发现这位虔诚的穆斯林老人已在一僻静的沙滩上归真了。从此,村里归真的人都埋在了老人的旁边,并将这块墓地称为“善功古墓群”(即回新村拱北伊斯兰古墓群、或叫羊栏伊斯兰古墓群)。近几年,政府在开发这里时,鉴于这位穆斯林老人的影响,对老人及周围紧邻的几十座回民古墓进行了保护。这位被当地回族称为“天方来客”的穆斯林老人的坟墓,至今仍在被保护下来的一部分善功古墓群中保存完好。在三亚开会期间,由于该墓位于三亚湾风景区的公路中央,据开会地点不远,与会代表前往天涯海角途径这里时,专门在古墓边为老人接了“嘟哇”。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三亚回族其他更具文物价值的古墓群,却因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损失十分严重。据介绍,因保护不善等种种原因,目前三亚的伊斯兰古墓群除了部分回新村拱北伊斯兰古墓群外,就仅剩下现在破坏严重的藤桥古墓群了。在赴藤桥古墓群考察的过程中,当地从事回族历史文化研究的热心人江青武、江清全兄弟俩向笔者讲了不少三亚回族的历史和轶事。据说藤桥古墓群附近现在还有番坡岭、番村、番井的叫法,只是没有了穆斯林的居住(也许迁移了也许汉化了),由于当地学生喝了番井的水后考上大学的人较多,于是村民们便觉得番井很珍贵。(《民族日报晚刊》2006年9月11日)

从陵水三亚发现的穆斯林墓葬看古代
L.P.M11:1、碑面朝西北,高60、宽58、厚13厘米,碑额上刻一圆月形图案,径13厘米,内浮雕阿拉伯文,难于辩认,下刻一横框,高6宽55厘米,内浮雕阿拉伯文“这是殉教者的坟墓,他名叫伊本·赛义德·宛尔圣,卒于12月,求真主怜悯这位孤独的人吧!”(政协三亚市委员会  海南省民族研究所编《海南伊斯兰文化》  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2年4月第1版)










青海的部分先贤
··青海伊斯兰教拱北述略(节录)
                     马翰龚
伊斯兰教四大门宦在我省都有拱北,主要分布在西宁、大通、民和、化隆、循化、平安、湟中、门源、祁连等地区。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初期,全省共有拱北57处,至1958年前有少量增加,1958年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中,全都被关闭,一部分被拆毁;1961年重新批准开放了大通后子河等拱北;“文革”期间全省拱北大部分被拆毁。1980年以后,随着各宗教寺院的开放,门宦信徒开始公开到拱北进行宗教活动。经调查,1995年全省共有大小拱北80处。这些拱北绝大多数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建,其中少数拱北建筑规模宏大,也有一些拱北自行消失,只留有遗址。按其特点,我省伊斯兰教拱北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阿拉伯传教士的拱北  这类拱北在我省约有26处,主要有西宁市“凤凰山拱北”,祁连县八宝乡上庄村的“鱼儿山拱北”,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孟达乡孟达大庄的“上拱北”和“下拱北”、“汉平拱北”,积石镇的“羊圈沟拱北”和“线尕拉拱北”,清水乡的“马儿坡拱北”,查汉都斯乡的“阿拉线拱北”,湟中县大才回族乡的“扎子拱北”,拦隆口乡端巴营的“盘山拱北”,上五庄乡的“拉尔宁拱北”,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庄乡的“塘格拱北”等。其中,西宁凤凰山拱北(俗称南山拱北)最为著名,并已作为名胜古迹批准开放。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凤凰山拱北  俗称西宁南山拱北。据传,为元代中国伊斯兰教苏菲派传教士古土布·兰巴尼·尔布都·来海麻尼的墓庐。位于西宁市凤凰山(即南山)。据原拱北碑文记载,该传教士为伊拉克人,随成吉思汗西征军来中国传教,辗转云南至当时湟中即今之西宁传教,后殁于西宁,原西宁王速来蛮转呈敕建墓殿,并树碑勒铭,谓“天方圣裔古土布·兰巴尼·尔布都·来海麻尼复命归真”。此为南山拱北之始。至明朝进行重修,并树立朱元璋御制碑。1947年西宁市信徒为保护圣裔古迹,发起集资重建,并于陵墓西侧设礼拜殿,东侧配宁静厅各5间,修厢房3面,沐浴室1处,外置牌坊、石碑,建有山门。1958年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中被拆毁,“文革”中该拱北主墓被掘,内埋刻有经文的青砖一块,以后二十几年,所有房屋坟墓,由于自然倒塌和人为破坏等原因,毁坏殆尽。1979年10月,该拱北主要主持人马登科等人,组织西宁少数信教群众补修倒塌的围墙,垒起主墓一座,修建土木结构北房3间。1980年正月,举行“圣纪”活动一次。……近年来,又修建水泥结构八角亭1座,东小亭2座,共29间房屋。
(2)鱼儿山拱北  位于祁连县八宝乡上庄村。始建于清朝末年。属库布林耶门宦。据传墓主为阿拉伯传教士亚来推夫。原建筑物被毁,1983年新建砖木结构瓦房3间,占地面积145平方米。信徒主要分布在祁连县的八宝乡、扎麻什乡、野牛沟乡和门源县等地。每年举行宗教活动3次,分别于农历六月初六、尔的节和古尔邦节举行,参加人数约有五百人左右。
(3)孟达大庄上拱北  位于循化县孟达乡大庄村,系阿拉伯传教士之墓。始建年代不详,原建有八角亭1座,占地面积0.5亩,由孟达大庄清真寺委托马四十九等8人管理,每年农历五月十二日,举行大型宗教活动1次。届时,省内外信仰大拱北的教徒前来朝拜[应为“朝谒”],循化县部分格底目教徒也来朝拜[应为“朝谒”]。
(4)孟达大庄下拱北  位于循化县孟达乡大庄村。据传阿拉伯传教士奴尔·穆罕荣吉尼之墓。始建年代不详。原修建八角亭1座于大庄古清真寺礼拜殿后面。1958年拆除,1980年重建简易八角亭,占地0.5亩。此拱北和清真寺周围的40座坟墓,据传是从阿拉伯来循化传教的40位传教士之墓地。现有孟达大庄清真寺管委会成员管理。马四十九等8人组成管理委员会。信徒为省内外大拱北信教群众和循化县部分格底目信徒。每年农历五月十二日,举行大型宗教活动1次。
(5)汉平拱北  位于循化县孟达乡汉平村。系阿拉伯10位传教士之一的墓地。始建年代不详。只修有围墙和墓拱,占地面积0.3亩。信徒主要是省内外大拱北信教群众和本县部分格底目信徒,现由汉平清真寺管理,韩五十五等人住守。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大型宗教活动1次。
(6)羊圈沟拱北   位于循化县积石镇羊圈沟。属嘎底林耶门宦。据传系阿拉伯人尔撒、师孜、哈桑、胡赛因四位传教士之墓庐。始建于清末,占地面积2亩,建筑面积140平方米,建亭子1处。1989年重建八角亭1座,房屋14间。教徒分布于循化积石镇、西宁和甘肃兰州、临夏、甘南、夏河等地,约5000余人。拱北管理人员5名,其中1名是甘肃省甘南州合作人,其余四人均为本县人,常住拱北人员3名,每年农历三月初一举行大型宗教活动1次。
(7)线尕拉拱北  位于循化县积石镇线尕拉村。属嘎底林耶门宦。据传系40位阿拉伯传教士之一的墓庐。始建年代不详。原在线尕拉村公共坟墓中,100多年前搬迁至线尕拉拱北坪。建有平房3间,占地面积0.4亩,建筑面积40平方米。教徒分布在甘肃临夏地区和本县积石镇四庄部分信教群众。拱北管理人员2人:陕胡西、陕阿布都,为本村寺管会成员;常住人员1人,叫马东拉希,本庄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举行大型宗教活动1次。此拱北南侧另有1座拱北,墓主是东乡满拉,原为看守线尕拉拱北者,后去世。为其修了3间房屋和墓庐,现化隆县初麻地区部分穆斯林信仰。
(8)马儿坡拱北 位于循化县清水乡马儿坡村。现由嘎底林耶派主持。墓主为10位阿拉伯传教士之一。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现留有八角亭,其余房屋已被拆毁。主持人为循化清水河东大寺历任教长。管理人员6名,均为河东大寺管委会成员,常住人员1名,为本村人韩哈克木。教徒分布在甘、青等地,每年农历四月十二日,举行大型宗教活动1次。
(9)阿拉线拱北  位于循化县查汉都斯乡阿拉线村。属嘎底林耶门宦。为40位阿拉伯传教士之一的墓庐。始建年代不详。建筑面积30平方米。由该村寺管会主持,拱北管理人员3名,常住宗教人员1名。教徒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约千人。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举行大型宗教活动1次。
   (10)扎子拱北  亦称蟠龙山拱北。位于湟中县大才回族乡扎子村西北。占地2.5亩。相传为伊拉克巴格达人艾卜杜里·麦知孜之墓。此人约于1205年至1220年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后,随军来华传教,后殁于此地。当时由西宁等地的信教群众在此修建 了陵墓。此拱北曾多次遭兵燹之难。清康熙年间进行过修复,后又被毁,到解放时已成为一片废墟。1982年,众信徒在原地进行了小型修建;1988年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重建,建起亭子一座。1993年又修建围墙、厢房等。另建有砖木结构瓦房10间。1982年以前,常有本县虎夫耶门宦教徒前去该拱北上坟诵经。1989年以来,由于此拱北主要由嘎底林耶门宦主持,本地人很少朝拜[应为“朝谒”]此拱北,无固定主持人,常住人员1——2名,每年的大型活动除圣纪外,还有三月初一和六月二十一日。其信徒主要分布在西宁和甘肃临夏地区。每次活动参加的人大都为临夏人,而且多为妇女。现已建立拱北管理委员会,其主要负责人均属嘎底林耶门宦。
(11)截山拱北  亦称七疙瘩拱北。位于湟中县拦隆口乡端巴营村西公路北边,占地3亩。相传,元末由埃及人尔布都里·海利里率领108人,在甘、青一带传教,在一次由民族纠纷引起的械斗中被杀于此地,受到后世穆斯林群众的敬仰,于明朝初期建起了拱北。此拱北一直存在,并有专人管护。1978年后,又进行维修。现拱北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为宗教活动场所,西、北两面建有瓦房10余间,东边为道堂及拱子;后半部分别为108人的坟墓,用砖砌成小拱,呈礼拜状整齐排列。每年有三次大型宗教活动,分别是三月初三、八月二十四日及古尔邦节,此拱北现由嘎底林耶门宦主持,常住人员1——3人,主要负责人均为西宁人。教徒主要来自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我省西宁市、民和县等地。拱北地处汉族村庄中间,与周围群众关系比较正常。
(12)拉尔宁拱北  位于湟中县上五庄乡拉尔宁村后山。相传为随元军来华先哲之墓。占地1亩,有1拱子,1955年进行过维修。1993年由拉尔宁上寺负责建起围墙。不搞大型宗教活动。
(13)塘格拱北  位于民和县大庄乡塘格村。属虎夫耶门宦,是“华哲·达吾德28辈”之墓。始建于1942年,占地1.2亩。信教群众约200多户,1300余人。
二、门宦道祖、教主或老人家的拱北    这类拱北一般建有高大墓殿,有些建有附属清真寺,拱北内还设有常住宗教人员和管理人员。其信徒人数较多,分布较广,涉及邻省、区。每年都要进行几次规模较大的“尔埋力”(宗教功修和善行)活动。属于这种类型的拱北在我省约有28座,主要有西宁的鲜门拱北,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后子河拱北、深沟拱北和凉州庄拱北;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的“清静堂”拱北,前河乡的上头拱北(俗称马拉拱北),塔城乡的红河先拱北,满坪乡的清泉拱北,马营镇双泉堡的“文泉堂”拱北和拉及沟拱北,川口镇南庄子的“明德堂”拱北,转导乡的前坪拱北,西沟乡大滩村的侯家岭拱北,西沟乡的泉家拱北,塘尔垣乡的窑洞拱北;湟中县汉东乡的后窑拱北,大才乡的直垭豁拱北;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泉沟台乡中滩村的白土垭豁拱北,阴田乡的米麻隆拱北,青石嘴镇的上吊沟拱北;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乡的街子拱北和羊苦浪拱北,积石镇托坝下拱北,白庄下拉边的阿卜杜里·阿则孜拱北和阿布杜里·巴给拱北;化隆回族自治县的“宁静堂”拱北和龙泉拱北等。其中,西宁的鲜门拱北、大通县的后子河拱北、民和县的“清静堂”拱北、化隆县的“宁静堂”拱北和龙泉拱北,历史悠久,规模较大。循化县的街子拱北和羊苦浪拱北,则为解放后新建,也具一定规模。
(1)鲜门拱北  位于西宁市城东区。初建于清乾隆年间。墓主为鲜门门宦创立人鲜美珍(1661-1739)。清康熙十二年(1673),来自中亚的苏菲派传教士和卓·阿卜杜拉到西宁等地讲学时,收其为弟子,并引荐给在西宁传教的苏菲派传教士和卓·希达叶图拉(即赫达耶·通拉西),他们将鲜氏托付给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杨玉珍和北关清真寺马殿功阿訇,教其学习宗教经典。他先后接受了和卓·希达叶图拉传授的虎夫耶门宦学理和阿卜杜拉传授的嘎底林耶学理,并分别接受了两枚传教印章和两部经典,作为传教依据。后去麦加朝觐,并访问了麦加的卡迪里教团等道堂。回国后,他融合各教团修持学理,形成自己的修持学理,开始在青海传道。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他离开青海去内地传播苏菲派学理。乾隆四年(1739)他从扬州到达开封后病逝,安葬在开封以南的朱仙镇,后由大徒弟马殿臣等八人前往朱仙镇,将“金骨”迁葬于西宁东郊黄花台,教徒为他修建了墓庐,称“月台拱北”,1958年“宗改”和60年代“文革”中先后被毁。1985年重建,占地面积6分,建有房屋4间,1座六角亭。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和九月二十八日为纪念日,进行宗教活动,参加的人约百人左右。教徒分布在宁夏海原、固原和甘肃兰州,以及我省海北、平安县、西宁市等地。现为第七辈掌教人,叫鲜成吉,系平安县巴藏沟人,现年59岁。
(2)中和堂拱北  俗称后子河拱北。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后子河乡。系嘎底林耶门宦系统的第七辈封印道祖杨保元(1780-1873)之墓。1672年自称穆罕默德29世后裔的和卓·阿卜杜拉在甘肃、青海传教时,共传了三门(三个人),即祁门、鲜门和广门。第二辈道祖云南马(云南碧江人)六传至陕西彬州北吉原安道祖(安裕和)后,由弟子杨保元接替为第七辈道祖,继续传播嘎底林耶教理。后子河拱北即属在乾隆年间受传于西安广德门(广门)的嘎底林耶第七辈杨道祖殁后其教徒所建的拱北。该拱北占地约13亩,座北朝南,南园围墙有起脊照壁一面,为清代建筑遗存。照壁由水磨青砖修筑,上有大幅梅花砖雕图案,精美逼真。拱北中部和北部主体建筑为1983年重建。中部立有两块石碑,记载着嘎底林耶的授传即拱北的修建情况。北面是杨道祖的祭殿,祭殿融合了回汉两族的建筑风格,前庭为歇山式建筑,有回廊,一进5间,后庭3间,殿内前后庭中间建有八卦亭,高高耸起,穿过殿顶,高出殿顶十几米,恰似清真寺的宣礼楼。八卦亭内安放着杨道祖的“金骨”,亭门□两侧写有金字对联,上联是“普慈今朝万物母”,下联是“独慈后世主圣心”。前庭正中置一大香炉,四周□□□□,□出家人和门徒传教和静修之处。殿内四壁悬挂该门宦教徒和该门宦其他拱北所送锦旗。现拱北住守人是杨永宁,与拱北一墙之隔是他的住所,占地约1亩,有整排客房,供远道而来进香的信徒食宿。每年有二次活动,即八月十五和正月二十日纪念日,朝拜[应为“朝谒”]者有四五百人左右。该拱北照壁于1990年经省政府批准,被列为大通县文物保护对象。
(3)清静堂拱北  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金星村。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1980年后重建。占地约5亩,属嘎底林耶门宦,是与四辈马道祖同时代的“蔡姑太太”之墓。拱北内置放安义仑、马满拉阿爷和考爷(冶守中)三位已归真出家人之墓,并为之树碑纪念。当地信徒300多户,约1000多人。其余分布在我省民和、大通、化隆等县,宁夏、甘肃等省、区也有一部分信徒。现拱北主持人为马进良(民和塘尔垣乡人),常住宗教人员3人。该拱北每年举行11次宗教活动,分别在农历正月初一、正月二十五、三月三、三月二十五、六月六、七月十二、八月十五、九月九、腊月十三、尔的节和古尔邦节。其中正月初一(安姑太隐光)、正月二十五(七辈杨道祖隐光)和三月三(蔡太太隐光)等为大日子,举行较大规模的“尔埋力”活动。该拱北在甘、宁、青三省区,有一定影响。
(4)大爷拱北和尕爷拱北  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前河乡。均属哲赫林耶门宦。1958年“宗改”中未拆毁,保留了下来。大爷拱北始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是“哈拉菲叶”之墓,占地1.5亩,信教群众340户,2300人,分布在青海民和、大通等地。现拱北主持人为马文焕(民和县前河乡人)。该拱北每年举行4次活动。“尕爷拱北”始建于民国五年(1916),是故土布·兰尼叶·欣来宁黑尔则孜之墓。1986年维修,占地1.5亩。信教群众约250户,1400多人,分布在青海民和县。现拱北主持人为马文元(民和县前河乡人)。每年举行3次大型宗教活动。
(5)宁静堂拱北  位于化隆回族自治县二塘乡堡子滩,系嘎底林耶门宦第六辈道祖安裕和之姐姐“安姑太太”之墓庐。于1953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从甘肃兰州市小西湖莲花池迁葬。占地6亩,建筑规模较大,保留比较完整,有墓亭一处,砖木结构房屋36间,分接待院、拱北院两部分。拱北大门、四面照壁的规模,在西北地区名列前茅。该拱北在外省、区同一门宦中属自主拱北。教徒分布在青海、甘肃、宁夏等地,约有2万人。我省主要分布在民和、大通、湟中、共和县恰卜恰和西宁市等地。化隆县的信徒有600多户,3000多人,主要分布在二塘乡、加合乡、德加乡、石大仓乡、初麻乡、巴燕镇、甘都镇东滩、尕毛台等地。现拱北主持人为杨生孝(出家人),原籍宁夏海原县土家庄人,后迁居甘肃康乐,1990年到二塘拱北坐守。常住人员7人,其中3人来自甘肃临夏,4人来自化隆二塘。其生活主要靠信教群众的“乜贴”。每年举行5次大小宗教活动,即正月初一为安姑太太归真纪念日,正月二十五为五辈和七辈两个道祖纪念日,八月十五为杨道祖生降纪念日,九月九日为五辈冯道祖归真纪念日,腊月十三为六辈道祖归真纪念日。每隔3-4年于正月二十五日举行1次大的宗教活动,届时,来自省内外的信徒在拱北内进行大型的“尔埋力”活动。该拱北管委会健全,活动正常,与周围教派关系尚属正常。
(6)龙泉拱北  位于化隆回族自治县二塘乡龙泉村落的小山坡上,离县城约12华里。该拱北属嘎底林耶门宦第四辈道祖马舍木素之墓庐,于1984年三月从陕西省西安市广德门迁葬。占地2亩。拱北内修有八卦亭1座,仿古建筑,画彩装饰,雕梁画柱,工艺精美,建筑独特。外修前亭5间,其他住房、伙房、接待客房等28间。门前雕立石碑1座。此拱北在同一门宦中属自主拱北。教徒分布在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青海化隆县教徒主要分布在二塘、初麻、加合、德加、石大仓等地,约有3000多人。拱北管委会健全,活动正常,与周围教派关系融洽。现主持人为韩生辉,系化隆县龙泉村人,1983年出家,其生活主要靠拱北收入和乜贴。常住人员3人,来自本地、湟中和大通。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正月二十五、八月十五、九月九日、腊月十三,举行5次大小宗教活动。届时,信教群众来二塘“宁静堂”拱北上坟点香,同时也到龙泉拱北上坟点香。
(7)街子拱北   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乡团结村。系嘎底林耶崖头门宦创始人韩穆撒阿訇(教徒称为穆撒阿爷,道号阿布都里·尕的日·撒拉热耶)之墓。相传,始建于清宣统年间,原在街子公墓中,1951年迁至现地,1958年被毁,1981年重建。占地2亩,内有八卦亭1座,房屋20余间,分前后两院。前院亭内有2个墓,一个为穆撒阿爷,另一个为韩外家保。教徒分布在循化县街子乡、白庄乡俄家村、舀水乡和同仁县、化隆县以及甘肃省临夏等地。每年农历十二月初五举行活动。现拱北管理人员6人,常住人员为韩六十一(穆撒阿爷之孙),拱北主持人为韩亥比阿訇,现住化隆县甘都镇唐寺岗村。
(8)羊苦浪拱北 自称嘎底林耶文泉堂羊苦浪拱北。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乡羊苦浪村。
(9)积石镇托坝下拱北 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托坝村。
(10)阿卜都里·阿则孜拱北  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乡下拉边村。
(11)阿卜都里·巴给拱北  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乡下拉边村。
(12)红合先拱北  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塔城乡红合先村。属嘎底林耶门宦。是穆汗麦德·舍木素地尼之墓。始建于清宣统年间。占地⒉6亩。信教群众200多户,1500余人,分布在我省的民和县和甘肃永靖等地。现拱北主持人是马忠财(甘肃东乡县人),宗教人员3人。该拱北每年举行3次较大规模的宗教活动,分别是农历正月初十、三月二十五、九月九。其收入主要用于住拱北宗教人员的生活和宗教活动费用。
(13)清泉拱北 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满坪乡清泉村。属哲赫林耶门宦。 始建于光绪十四年(1889)。是穆沙引地尼之墓。占地面积约⒈2亩。信教群众600多户,3000余人,分布在青海民和县满坪、前河闲和甘肃永靖等地。现拱北主持人是马文元(前河乡人)。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举行宗教活动,其收入用于宗教活动费用。
(14)文泉堂拱北   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营镇双泉堡村。属嘎底林耶门宦。是乙布拉黑麦·安有布隋尼之墓。始建于1946年。占地0、9亩。信教群众约400多户,2000余人,分布在青海民和县、甘肃永靖县等地。现拱北主持人是马吉福(民和县马营镇人)。每年农历元月二十日举行宗教活动1次,其收入用于举行宗教活动。
(15)拉及沟拱北  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营镇。属嘎底林耶门宦。是安太爷之墓。始建于光绪年间,占地⒈5亩,每年有1-2次宗教活动。信教群众40多户,280多人,分布在民和县马营、转导、塔城等乡镇。
(16)明德堂拱北  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南庄子村。属虎夫耶门宦。系大湾太爷之墓。始建于光绪年间,占地1亩,信教群众600户,约2000人,分布在青海省民和、门源、湟中等地。每年不定期的举行宗教活动,其收入用于举行宗教活动。
(17)前坪村拱北 也称转导拱北, 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转导乡前坪村。属嘎底林耶门宦昭辉堂(俗称黑皮帽)。是昭辉堂创始人韩昭辉之墓。建于1918年,占地⒈2亩。信教群众约300多户,1840人,分布在青海民和、化隆等地。每年于古尔邦节、尔的节、圣纪节和农历九、十、十一月份举行几次宗教活动,其收入达4000余元,作为宗教活动费用。
(18)侯家岭拱北  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大滩村。属虎夫耶华寺门宦。为尼姆俩给巴巴之墓,始建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占地2亩。信教群众约450多户,2300多人,分布在青海民和、门源和甘肃永靖等地。
(19)泉家拱北 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大滩村。属嘎底林耶门宦。系该门宦六辈道祖和马胡子太爷之墓。始建于1953年,占地4亩,信教群众约200户,1000余人,大部分分布在民和县一些乡镇,大通、门源、化隆的信徒也来此拱北活动。现主持人是出家人马吉明。每年农历腊月十三日举行宗教大型活动1次。
(20)窑洞拱北 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塘尔垣乡窑洞村。属虎夫耶门宦。是哲尔龙·惜七盖老人之墓。近期修建正堂3间,占地1.2亩。信教群众约150户,600多人。每年农历八月、十一月举行两次宗教活动,信徒大部分在民和县。
(21)后窑拱北 位于湟中县汉东乡后窑村。属虎夫耶门宦。是大湾门宦康城太爷艾卜冬拉黑·黑力哈志之墓。距今约有200多年历史。拱北位于后窑坟园中心,占地1亩左右。现共有8个拱子,分别为康城道祖、康城二辈太爷、冰沟太爷、沙窝尔太爷、马明珠及其父亲、上五庄赵太爷和马德清之墓,拱子高1.2米左右。每年除圣纪、大小尔的节活动外,还有马德清的忌日。届时有来自本省西宁、海北、民和等地的信徒来此集体上坟。现无任何建筑,也无守护人。
(22)白土垭豁拱北 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泉沟台乡中滩村。系虎夫耶大湾门宦高门教主高天全之墓庐。始建于1847年(道光二十六年)。原在浩门泉头,1959年迁至白土垭豁。拱北处于中滩公墓处高11×11米的平台上,没有房屋,只有6座墓庐。除最后1座墓庐为高天全之墓庐外,其余5座都是高天全之前代教主的墓庐。其后代高启鹏、高启林均在门源县。该拱北主持人是丁兴海。信徒主要分布在本省门源、大通、湟中等县和甘肃固原(固原在宁夏——编注)、永登等地。每年举行2次较大型的宗教活动,分别于农历正月十二日和五月十四日。
(23)米麻隆拱北 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阴田乡米麻隆村。属虎夫耶大湾门宦。1853年(咸丰三年)始建于泉沟台乡俄堡沟村。1971年迁到米麻隆村。该拱北现处米麻隆村公墓内一平台上(7×7.5米高),没有房屋,只有3座坟,第一座坟是米拉沟(青海民和县)舍列夫之墓,距今约160多年;第二座是米拉沟三师傅海比布之墓,距今约有100多年;第三座是虎夫耶大湾新辈一支教主马世贵之墓。马于1971年去世,现其后代马文仓住该拱北所处之村内,具体负责拱北之日常事务。信徒主要分布在我省门源、民和、大通和甘肃省固原(固原在宁夏——编注)、永登等地。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十月和十一月,分别举行3次较大型的宗教纪念活动。
(24)上吊沟拱北 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青石嘴镇上吊沟村。属虎夫耶大湾门宦,是教主马成林之墓。原在公墓之中,1976年迁至公墓之右上角一平台上(15×15米高),没有建筑,信徒主要分布在我省门源、大通和民和县。每年举行宗教活动3次,即农历十月初六和大小尔的两个节日。主持人是大湾门宦高门现教主丁兴海,具体负责人是马成君。
(25)鲜门下拱北 位于平安县巴藏沟乡下马家。系鲜门二辈道祖鲜华哲之墓。建于清嘉庆年间。信徒约800人。
三、虎夫耶门宦“海里帅”(继承者、代理人)、嘎底林耶门宦出家人及各门宦知名人士的拱北:这类拱北有的只建有几间简陋的平房和坟拱,有的只有围墙,没有建筑物,大多数无人看护,一般不举行有组织的大型“尔埋力”活动,只有零散的信徒去上坟点香,做“都哇”。属于这种类型的拱北,大概有以下十几座:
(1)广德门拱北 位于西宁市城东区十里铺乡曹家寨村,距鲜门拱北东侧10多米处。
(2)峡门拱北 位于大通县新庄乡峡门村。
(3)溪沟园地拱北 位于大通县极乐乡溪沟园地村。系嘎底林耶门宦拱北。始建于同治年间,占地面积3分,建有房屋1间,拱子1个,墓主为张良海太爷。有少数人上坟,没有大型纪念活动。
(4)阻山拱北 位于大通县极乐乡阻山村。系嘎底林耶门宦拱北。内有拱子1个,墓主是张良海之子。
(5)北山拱北 位于大通县岗冲乡北山村。系嘎底林耶门宦拱北。墓主原为湟源县阿哈掉人,殁后教众信仰,从湟源县迁至湟中县大才乡下错隆村,后又迁至西宁市凤凰山,1956年迁葬此拱北。占地面积1亩。教徒主要分布在本乡阳坡村、前后庄。每年活动日为农历三月念青苗经。
(6)下黄树湾拱北 位于大通县岗冲乡中岭村。系虎夫耶门宦,有拱子2个,亭子1座,是该派冶阿訇和马少祖阿訇之墓。始建于1956年,1986年维修。教徒主要分布在本村和湟中县等地。每年在青苗节举行1次活动。
(7)下麻尔拱北 位于湟中县下麻尔村。系虎夫耶大湾门宦,甘肃永登人西学太爷拱北。原有拱子、照壁、围墙等建筑物,后被毁。1983年由本县前后窑村信徒建起围墙。因下麻尔人主要是伊赫瓦尼派,此拱北无人过问,也不搞宗教活动,只有零星上坟者。
(8)前沟拱北 位于湟中县李家山乡前沟村。属虎夫耶门宦。系前沟太爷之墓地。前沟太爷即为前沟人,姓马,名不详,约在30年代举家迁往金跃,殁于1948年。占地面积0.5亩,有1拱子。不搞大型宗教活动。
(9)芦草台拱北 位于湟中县上五庄乡大寺沟。系虎夫耶门宦“鲜家太爷”(姓马,湟中县康城人)之拱北,占地面积3亩,无任何建筑,也不搞大型宗教活动。
(10)后湾拱北亦称上错隆拱北 位于湟中县大才乡前沟后湾。墓主为大才乡上错隆人,姓名不详,殁于民国初年。该拱北长期无人维修,现无任何建筑,也不搞大型宗教活动。
(11)新辈太爷拱北 位于湟中县上五庄邦巴寺北侧。属虎夫耶大湾门宦。为上五庄人新辈太爷之墓。占地面积0.5亩,除有围墙外无任何建筑,不搞大型宗教活动,只有零星上坟者。
(12)民和县塘尔垣乡上藏拱北和开阳拱北、民和县核桃庄乡核桃庄拱北和松树乡泉儿湾拱北  这4座拱北规模甚小,信徒不多。有的始建于光绪年间,有的始建年代不详,道号失传。零星信徒只在“尔的节”时自行上坟。
(13)葡萄拱北 位于化隆县甘都镇。系格底目派传教士于清代来甘都归真后为其所建的拱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982年由群众自行拆毁,现留旧址,无宗教活动;石大仓关藏拱北,“文革”中被拆毁,现留旧址,无宗教活动;德恒隆乡黄吾具拱北,始建于光绪年间。“宗改”前化隆、循化、临夏等地信徒上坟,“宗改”后无人上坟,1984年拆毁。
(14)瓦匠庄拱北 位于循化县清水乡瓦匠庄。属嘎底林耶门宦马老日格之墓。此墓原在瓦匠庄村公共坟墓中,1985年迁至荒滩重建坟墓,占地1.5亩,建筑面积80平方米。教徒分布在本县县城积石镇托坝、草滩坝和街子、塘坊、科瓦、苏呼撒及化隆县初麻、甘都等地。主持人马五十七,为马老日格之孙。管理人员1人。现无宗教活动。
(15)西街拱北 位于循化县积石镇西街。始建于清同治年间。解放后建有围墙和墓庐。
(16)下白庄拱北 位于循化县白庄乡下白庄。属虎夫耶华寺门宦。占地面积2亩,建筑面积60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拱北内有二人之墓,一为孟达乡人山白阿訇之墓,一为一“外里”之墓。此二人在该村清真寺开学达40年之久,并殁于清真寺,故建拱北。1958年前有小型宗教活动,现无宗教活动。
(17)鲜门上拱北:位于平安县巴藏沟乡下马家西侧山顶。属鲜门门宦。鲜门创始人鲜美珍的“海里帅”马殿功之墓。建于清嘉庆年间,有八角亭一座,中式四合院。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显迹拱北 是指道祖、教主、老人家或其他“外里”(圣徒)在此显过“克拉买提”(奇迹)而修建的拱北。其建筑规模不一,有的没有任何建筑,一般只进行小型的宗教活动。这类拱北,在我省约有11座。
(1)塔哇拱北 位于大通县城关镇。系库布林耶门宦显迹拱北。传说是明代穆罕默德灵光所显之地。初建于1358年(明[元]至正十七年)。1983年由新庄乡申哇村马守君(舍尔巴老人)倡导重建。现有亭子1间,房屋15间,占地面积1.5亩,拱子1个。教徒主要分布在我省大通、门源等地。拱北由申哇村民(老两口)住守。每年的活动日为农历七月十二和三月初三,有200多人参加。
(2)北山拱北 位于大通县城关镇北山。系库布林耶门宦显迹拱北。内有1个拱子,无亭子和房屋,不举行大型活动,有时在青苗节,部分本村人上坟。
(3)阳坡庄拱北 位于大通县极乐乡阳坡庄。系嘎底林耶显迹拱北。建于清代。原有1间小亭。1984年重建1座六角亭,坟拱1个。占地1亩,每年活动1——2次,即农历三月念青苗经,每次约有百人左右,各拿念物,念完经后,互相舍散,之后各自回家。没有主持人。
(4)西山拱北 位于大通县岗冲乡中岭村。系虎夫耶门宦显迹拱北。此处只有一个拱子,用土墙围起来,教徒为本村人,活动日为每星期四、五两天,上坟念经,参加者有几十人。
(5)泉沟拱北 位于大通县塔尔乡泉沟村。系虎夫耶门宦显迹拱北。始建于清代。解放前夕,因教派矛盾被拆除。80年代重建。现有房屋11间,内有坟拱1个,有水房、伙房等。建有围墙,占地面积1亩。教徒主要分布在本县塔尔泉沟、凉州庄、河州庄、韭菜沟等地。无主持人,只有守护人。每年活动1次,平安年间念平安经,干旱年念祈雨经,每次有一二百人。
(6)塔尔拱北又叫麻家山拱北 位于大通县塔尔乡。系虎夫耶门宦显迹拱北。只有坟拱2个,没有任何建筑,也无住守人。
(7)崖头拱北 位于大通县极乐乡崖头村。属嘎底林耶门宦显迹拱北。始建于明末,被拆除。后1958年以后重建六角亭1座。
(8)木沟亥拱北 位于门源县阴田乡。属虎夫耶华寺门宦显迹拱北。约建于1806年(嘉庆十年)前后,占地面积为72平方米。近年修有砖木结构瓦房3间,内有墓庐,墓庐上盖有许多苫单。屋外另有1座坟墓,旁立一石碑,上刻“大清光绪十二年夏月,开学阿訇马其财之墓”的字样。还有一棵古老的白杨树。信教群众主要分布在门源,人数不详。每年举行大型活动1——2次,小型活动次数不等,参加者多则百人,少则几十人,平时三三两两拜谒。
(9)照壁山拱北 位于门源县麻莲乡瓜拉村。属虎夫耶华寺门宦显迹拱北。约建于1806年(嘉庆十年)前后,四周有土质围墙,占地约1亩。近几年又盖起了1间六面体边长2.3米的铁皮房,内有墓庐,上盖有许多苫单。信徒主要分布在门源县。每年举行较大规模的宗教活动1次。小型宗教活动次数不等,人数不一,多则百余人,少则几十人。
(10)旱台拱北 位于门源县旱台乡旱台村。属虎夫耶华寺门宦显迹拱北。建于1806年(清嘉庆十年)。四面有土墙,占地面积为1亩左右,内有墓庐,没有房屋。每年活动1——2次,信徒主要分布在门源县。
(11)岩古录拱北 位于循化县查汗都斯乡。所属门宦不详,是该县唯一显迹拱北。年代不详。占地面积0.3亩,建有八角亭和过亭,山下有拱北房大小30间,修建于1985年。教徒分布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本省循化等地,有回、东乡、撒拉、保安等族穆斯林群众,也有部分佛教信徒。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举行大型宗教活动1次,小型活动数次。拱北管理兼常住人员5人,其中1人(赵学仁)为甘肃临夏人,其余4人均为查汗都斯乡大庄乡人。每年收入面粉800余斤,现金15000元,用于拱北宗教活动和拱北维修。(见《青海民族研究(季刊)》  一九九七年第三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9 07: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