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766975|回复: 206

中国经堂教育与陕学阿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4 17: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经堂教育与陕学阿訇 哈吉.黄登武 编著

奉普慈特慈的真主尊名

中国经堂教育的历史就是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陕西学派则是这个教育体系中博大精深,经久不衰,覆盖全国,一直保留到今天的唯一存在和正持续发展的一个体系。历史以人为本。阿訇的历史又是这个体系的核心。四百年来,关于经堂教育的历史记载太少了,多半流于口传,少数书于碑石者在历经清末几次回民起义,而被卡非勒摧残毁灭了,百年后又遇上了文化大革命,更大范围地荡涤了我回族伊斯兰的一切文化遗产,过去留下来的残砖烂瓦也被彻底砸碎了。雪上加霜,使经堂教育断了代,几近泯灭。四百年经堂教育的辉煌历史已逐渐失传了,湮没了。我们这代人都不知道了。给下一代人如何交待?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归真主台而俩安排造化,没有主的意欲,任何事物都不会发生,更不能成功。五年前的一天,真主的口唤降临了。偶然间一个意念在我的心里产生了。似乎一个声音在催促:“快快动手搜集、抢救整理经堂教育的历史吧!”

万赞全归真主,它恩准我微弱的仆人在耄耋之年,拼却余勇,立意把残喘的寿数消耗在主的教门上;是真主使我拖着骨节变松、瘦削不堪的身体,抛弃悠闲舒适的生活,甘心情愿,自费奔波近万里,断断续续历时五年,往返多次于西北大地数十个县市乡镇,跋涉于前辈先贤阿訇们曾经讲经执教过的山沟陡洼,旧城古寺,古坟和古窑洞里,寻找当年经堂教育的历史声音以及前辈阿訇学者们为教们献身的足迹和血影。

为了把先贤们留给我们的知识财富、精神财富,挖掘出来,我采访过数百老阿訇、老教胞,从他们一代一代的口传里,抢救、搜集回了多次遭难,几近泯灭的伊斯兰文明。其间,我磨破了鞋,跑断了腿,历尽千辛万苦。在西安中寺的院子里,我爬上睡在院里的石碑上抄文字,有人以为这是个书呆子;烈日炎夏,我钻进了西安洒金桥的古坟园香米园,两米高的蒿草透不过气,我大汗淋漓,迷失了方向。直到黄昏才从蒿林中钻了出来,遭受了看坟园者的白眼和数落。我不知疲倦,也不觉烦躁,我从中品尝到了一种从未有的享受和满足。这是真主台而俩的恩惠,我因找到了一个石碑或查到了一个先贤的名讳和事迹而深感欣慰。

我是清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幸存者的后代,先民们在平凉的大岔河“受抚”定居,繁衍至今。疯狂的年代里,我正在校念书。1960年我考上西北师院,在外语系就学俄语,大学生一日供八两豆面,无油少菜,饿得我干瘦、浮肿,差点儿饿死在兰州。为了求生存、无奈间我退了学,回到了农村。为糊口度日,挖菜根、煮树叶、吃麸糠,受尽艰难,总算留住了一条性命,熬到了今日。感赞真主,宏恩无限。晚年,幸得儿女扶养,从乡里搬到了城里,享受清闲。在物欲横流的今日,有谁还关心前辈先贤阿訇们的事呢?但是,被世人抛弃和荒芜废弃了的先贤遗风遗训,却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立意以搜集整理先贤的历史足迹做点善功,以此作为“毛其”来临后,在真主御前受审时,能顺利通过,并望想在黑暗的坟坑里有一线光亮。作为一个微不足道、一生无权无势的仆人,能够得到真主台而俩的如此提携,我感恩不尽。

我搜集编著此书的立意是为了把先贤阿訇们的嘉言懿行、高风亮节、淡泊名利、坦荡人生、尊贵的品德、清纯的尔林、俊美的行持、刚正的性格,展示给当代人和后来人,让他们从先贤的光辉遗风中吸取力量,把经堂教育坚持到底。在这本史料中,我大力歌颂了先辈好阿訇,我诅咒了出卖教们、顺应时势、哗众取宠的少数歹“阿訇”,我狠狠地揭发批判了教门的敌人——勾结官员,侵吞寺产的教霸;我抨击了那些远离真理,把世界引向黑暗,纵容人们作恶的权贵者,我咒骂了披着回回皮的俗庸文人中一些小爬虫和变色龙。我又揭露了陕西学派内产生的异端邪说、旁门左道、引人迷误,分裂教们的人间的舍一团呢(恶魔)。

我希望这本书能变成怀念先贤,继承先贤,益济后人,促使危机中的经堂教育再度辉煌,我求仁慈的主接纳我的善功。求主引领我们的后来者,在未来的社会里,在临尾的光阴里,面对战争连绵,腐败漫延,人欲横流,生活糜烂,尔虞我诈,世情冷漠,信仰淡化,领导暴劣,旦扎尼出世,刁抡伊玛呢,引人迷误,蒙昧主义充斥世界各个角落的全球性浩劫中,能从先贤们身上吸取前进的精神力量,规范人生道路,防止误入岐途,永保伊斯兰的信仰。

笔者编著此书,只为取主的喜悦,不企图人们的好评和赞许。只因笔者心有余而力不足,学浅才疏,笨拙无能,词不达意。很难表述先贤们绚丽多彩的人生和虔诚为主的光辉形象。此书是献给有良知、有骨气的穆斯林同胞的。盼望百年后的贤达人士,再作评论吧。

如真主意欲,刊印后是否会遭遇不测和灾难,仆人将黄昏的生命(67岁)顺从着交给了我们的养主。我已作了坐牢、受刑,甚至以身殉教的准备,然而,没有真主的意欲,任何人没有权利伤害我。

尊敬的读者,色俩目在你们上!盼望朵斯搭尼细心珍藏,好叫百年后的人们从此书中透视五百年来的古风英烈、先贤哲人、阿訇学者的光辉形象,以启迪后学,宏扬正教。

清高的主啊!求你接纳我的举意,求你保护你恩赏给我们的伊斯兰俩目教门,欣欣向荣,永不退色;求你把伊玛尼的种子植入到我们的青年、儿童的心田里,好让我们的后来者永久成为穆斯林!

赞颂全归真主,愿真主赐福我们的贵圣穆罕默德及其眷属和门弟子平安幸福。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8:2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万赞全归真主,端庄之事,还同真主相助,定能顺候全美。喜知,教友哈知·黄登武先生书写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史书,本人十分敬佩。黄哈知不顾年迈,四处奔波,收集资料。完成此书实乃伊斯兰教幸事,因为该书填补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道统空白,使后辈了解经堂教育形成发展,在中国教门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忆往昔,先贤胡太师以陕西为基地,结合中国实际的现状,讲真经、传真教,创立中国经堂教育,阐述古兰真迹,桃李满天下,尊称陕西学派,西北、西南乃至全国著名学者直接或间接的接受过陕学的传授,真不愧为一代经学宗师。胡太师传人海师父子、冯门六俊,后来西安的周老爷得其真传,将经堂教育又一次推向高潮,为伊斯兰教培养了不少栋梁之才。他们的门生经受了历史上多次的严竣考验,如清朝同治年间暴发的灭回剿回血泪史,在族教存亡的关键时刻,经堂教育造就的学者们挺身而出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带领虔诚的穆民兄弟为教门、民族存亡同腐败的清政府展开了生死大搏斗,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捍卫了真主的教门和伊斯兰民族,至今感人肺腑,难以忘怀。

据西安已故老者贾世英所讲,在陕回起义十年战争中,白天阿訇带领坊民打仗,晚上利用月光在麦场上给学员讲经,他们行为端庄、品学兼优,乜贴虔诚,真无愧经堂教育培养出的好学者、好先辈,可敬可佩,祈求真主升高他们后天之品。

看今朝,一切都有真主口话,教门开放,清真寺可以招收学员,阿訇可以讲经。但是,随着文化交流的频繁,人们开始学习阿语,到国外穆斯林国家进修,视野开阔,增大知识面,固然是好事,令人不解的是他们对中国经堂教育不十分了解,随意加以批判和指责,什么跟不上时代需要,语法老化等等。他们这些人忘记了一个最根本的铁的事实,如果没有胡先贤开创的经堂教育,伊斯兰教在中国就谈不上传播,更谈不上延续至今,远的不说,就五八年宗教改革那场极左灾难中,正是这些接受经堂教育的前辈

学者又一次捍卫了正教尊严和教门实有,给后辈们树立了信仰楷模,现今教门的开放,我们更加怀念那些为正教献身的前辈学者。他们一生清贫廉洁,心中只有独一真主,视荣华富贵如粪土,抱本还原,复命归真。

经堂教育的功绩在华夏可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通过阅读此书,使广大穆斯林教友了解正教历史,研究继承发展经堂教育是作者最大的愿望和欣慰。

OO一年於古都西安          柯奇荣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8: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艰难的历程——伊斯兰传入中国

我们的贵圣穆罕默德(求主福安)于公元618626年之间,派门徒大贤四人,从海路出发,冒着惊涛骇浪,扬帆劈波,航行数万里,于唐武德年间,进入古老的中国东南沿海。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贵圣归真后,第三任海里凡奥斯麻乃在位时,于公元651年,又派圣门弟子盖斯、吴艾思、罕戈思三人,从陆路出发,到中国传教,他们骑着骆驼,毛驴,或乘木轱辘马车,或徒步跋涉,翻越崇山峻岭,踏破万顷沙漠,历经千辛万苦,从中亚入疆,终于在唐永微六年(655年)到了唐都长安。他们带来了真主对全人类的晓喻,把认主独一的依玛尼信仰带到了中国,使伊斯兰在中国开始广泛地传播。更多的则是唐宋时期阿拉伯商人和元代西域回回,把伊斯兰传到中国。

 

唐宋时期经济繁荣的中国,沿海城市商贾云集,身穿白袍,头顶方巾,高鼻深目的阿拉伯、波斯商人由海上的香料之路和中亚的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带来了非洲的珠宝、象牙、犀角、香料,同时又将中国的瓷器、茶叶运到西域诸国。由于民间经济贸易的密切往来,一些穆斯林商人侨居中国,有的带来了妻室儿女,有的则在中国取汉女为妻,即老人们传来的:“回回巴巴,汉人娜娜”。随着穆斯林商人的侨居中国,在唐宋时期,一些西域各国的阿訇学者也来到了港口城市,如泉州、扬州、广州和内地的北京、西安等城市,在中国建立了最早的一批清真寺,如广州的怀圣寺即现在的光塔寺,始建于唐代;泉州清净寺,始建于宋真宗(公元1010年);杭州凤凰寺,早期称真教寺,始建于唐代;扬州仙鹤寺,始建于唐代;西安化觉巷大寺,始建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北京牛街礼拜寺,始建于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

 

唐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请求阿拔斯王朝派兵平乱,战事结束后,有数千名西域大食兵士留住西北和中原等地安家落户,逐渐形成了以后的回回民族和中国的伊斯兰教。

元末明初,称伊斯兰教为清真教,称寺院为清真寺。元代已称回回为教,明初称回回教门,清代自民国一直称吾教为回教。

 

据一些史料记载,唐宋时期来华的穆斯林多是经商侨居在沿海一带。元代来华的穆斯林多就中原和西北为家,其分布由西部边陲而深入内地,直至江南、华北、云南等地。元时,“云南全省皆回教徒”,元时的淮河流域也是回人聚居区;甘肃为回人屯田区,河西是东西文化的交流要道,故河西和临夏州都是元代回人的聚居区。元时的杭州有回四万户,广州,杭州、泉州、扬州都有回人街,元时的北京就有回2600户,元时银川(兴元)有回两千户,江苏的镇江路有回三百户,福建有波斯回军十万众;陕西的商州、兰田有回军两千人。

 

至明代时,甘陕成了回人主要聚居区,甘肃全省在明代几乎为回人全部区域,河西各县如陇西、甘谷、景泰、临洮、为回人居住最广者,至明末,称回回遍天下。清朝中期,陕西渭河两岸,到处是回回村寨,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为回庄。甘肃的天水、秦安、通渭、渭原、临洮、武威、张掖、酒泉、以至西宁都是回人聚居区。陕西的长安、渭南、临潼、高陵、咸阳、大荔、华州、汉中等,可谓八百里秦川,回村相连。云南的楚雄、大理、魏山、凤庆、保山、腾越,昆明以南的玉溪、河西,华宁、开远、蒙自、曲奚、建水、石屏、昆明以东的蒿明、寻甸、沾益、曲精,都为回人区。明代嘉靖年间,陕西胡太师在咸阳渭城里,创立经堂教育,以陕西为中心,传至全国,凡有回人的地方,都有清真寺,相应都有了经堂教育。明至清中叶,经堂教育网络复盖全国。据一些史料记载的古地名所知,当时的经堂教育网点有一百五十多个府、州、县,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河北、河南、安徽、山东、山西、江苏、浙江,云南、贵州等省。

 

我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建寺立教,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朝1387年。伊斯兰由唐、宋播种,元代生根,至明清之际开花结果,滋生繁衍,遍布中华大地。十七世纪初年,胡太师巴巴创立经堂教育,代代相传,一脉相承,伊斯兰一度兴盛至极,光辉灿烂。到清代末期,全国回族穆斯林约有三、四千万。比二百年后的今日全国回民多出三倍多。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8: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中国经堂教育一至七代传授世次名录

胡太师祖(15221597)名登洲,陕西咸阳渭城湾人,创中国经堂教育,著名弟子冯二阿訇,海大师。

一传弟子:

海大师(约15501640)咸阳渭城人,设帐宁夏同心韦洲城。

冯二阿訇,西安城东杏园头人,设帐于家,学传三子三侄。

二传弟子:

海文轩(约15701660)海大师之子,迁居同心韦州,设帐同心。

冯门六俊,即冯二阿訇三子,少川、少泉、瞽目二师及其三侄冯伯奄、云乔二师、四师谓之冯门六俊。

三传弟子主要代表人:

张少山(约15801670)陕西临潼人,曾设帐云南、开封、南京等地,人称状元巴巴,东南沿海经堂教育始祖。

冯养吾,陕西渭城人,设帐北京、天津、河北张家弯等地,华北经堂教育的早期传播者。

张行四,称张四巴巴,湖南保庆府人,设帐同心,埋韦洲。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8: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传弟子主要代表人:

常志美(16101673)、李延龄,二师皆山东济宁人,张少山驰名弟子,同设帐于济宁、南京等,创山东学派,人称常巴巴。

马真吾,咸阳人,设帐南京,为南京经学奠基人。

马君实,字忠信,南京人,设帐南京,学传东南、江南,主要高足有王岱舆、沙若愚等。

皇甫经,湖南常德人,设帐长安,学传陕甘诸省。

李定寰,西宁人,设帐西宁,学传陕、甘、青诸省。

五传弟子主要代表人:

王岱舆(约16301710),南京人,师马君实,设帐南京,北京,著述颇多,长眠于北京。

舍蕴善(16381710)字启灵,师常巴巴,设帐济宁、南京、
  
长安、开封、安徽、沈阳等地。

冯通宇(三传弟子冯养吾的族孙),陕西渭城人,师常巴巴,人称“虽尼学者之一流也”。

六传弟子主要代表人:

         智(16641740),即刘介廉巴巴,南京人,师五传弟子马伯良、袁懋昭,著《天方性理》、《天方典礼》。

兰州马(讳庄),(约16701760)兰州人,师西宁李定寰,学传陕、甘诸省,长眠于西安,可能是大皮院的马道真?

马进益,南京人,设帐南京,学传苏、杭二州。

李德新(16501707)陕西人,康熙十年,即1672年由陕入桂讲学,定居桂林,为桂林经堂教育始祖。

马五师,平凉北塬大龙河人,师西宁定寰的弟子海珍寰,学传陕甘各地。

七传弟子主要代表人:

摆阿訇(约17001780之间)由白寿易先生传来,情不详。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8: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胡太师和他的一至六传弟子事略

胡太师祖事略

胡登洲(15221597),字明普,中国伊斯兰大学者,经堂教育创始人。后人尊称胡太师,也有称胡太师巴巴者。太师于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出生在陕西咸阳渭城里一个家境富裕的家庭,自幼聪颖过人,灵慧超众,“生平无骄,不二色”。幼年曾习儒学,不久即随本乡高师祖习经,聆其吾教义理之大略,遂概然以宏扬正道为已任。太师欲要启后世之蒙,泄先天之秘,则感汉学知识不足,在他年过半百时,又崇延名师,谙习诗书,能过目成诵。不久适逢有西来学人(缠头),相觅请教,遂出经教授。太师默识义旨,顿会其意,继归秦中(陕西),遍索藏经之家,高价请购,于是昼夜钻研,刻苦考查,冬不炉,夏不扇,夜不安于席者数年,乃深明正心诚意之学,贯通尽性穹理之源,宣天方之秘,漏泄其微,按东土之音,配合其节,究于理之赅而不偏,辞之平而有味,且好学不厌,诲人不倦,于是远近端士正人,如梦方觉,负芨载道,接踵其门,从师求学。太师从此讲经传道,设帐于家,后延至清真寺内,始有经堂教育产生。

太师帐下,授徒百人,著名者有冯、海二先师(名不详),冯巴巴(咸阳人)设帐于家,经传华北、中原、江南、东南沿海一带;海巴巴(渭城里人),在宁夏同心城设帐多年,弟子众多,经传西北和西南诸省。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8: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学之始,阐训万代,自太师启之。迄今四百余年,学业相承,代不乏人,人才之盛,宛若群星。太师所创经堂教育,由陕西关中辐射长城万里、黄河上下、长江两岸、大漠内外、天山南北,经声琅琅,教门大兴,光彩熠熠。太师创经学之苦心,引后来者之功德,开百世未明之惑,救教门于衰微之时,辩异端是似之非,其功无与论比也。

太师巴巴归真于明朝万历年间,即公元1597年古历八月二十八日,享年76岁。初葬河边。清康熙壬寅年间,即公元1662年,太师归真65年之后,渭河泛滥,太师坟墓将受其浸,后人迁坟于咸阳渭城里胡家沟东塬上。这里有一片回民公墓,附近则是明时的渭城大寺。相传,迁坟那天有千数百人,启坟时,异香袭人,骨若淡金。及殓后,两手芬馨,多时不散。此机密乃大能的真主醒令人们知太师为传教大贤,真正的“窝里”之品也。

太师在世时,咸阳渭城里有二十六坊,族性繁多,生计鼎盛。渭城里的胡姓为一大姓,在一八六二年,陕回起义后,渭城是抗清中心,后惨遭卡非勒杀戳,二十六座清真寺被焚,幸免于难者逃往别处,渭城再无一户吾教人居住。真主护佑,太师之墓。仍保存至今。每年八月二十八日,西安各坊教民来此上坟。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8: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传弟子海大师事略

海大师(15501640),陕西渭城湾人,和胡太师祖是同乡。海大师在咸阳师从胡太师求学,是太师门下最杰出的经学大师,乃中国经堂教育第一代传人。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年),海大师在陕学成后,远赴宁夏同心县韦州城,设帐讲学,并携家迁居韦州。后长眠于此。

海大师学问渊博,尔林水平无人能比。碑记中有“学贯天人,教益海甸。经典未明之旨,至大师而大明,教门未正之理,至大师而始正”。大师在韦州城讲学,阐训万代,成绩卓著,蜚声海内。时有云南、山东、杭州、陕、甘、宁等地学子,负芨载道,接踵其门求学。韦州一时间成为明末时期国内的经堂教育中心。从韦州海大师门下学成的弟子返回各地,讲经传教,使胡太师所创的经堂教育模式传遍天下,山东济南的赵灿阿訇说:“吾教之道,胡归于海。”可见海大师在明代的经堂教育中地位之高,影响之大也。

海大师弟子众多,分布在西北、东南、西南大半个中国,其中出类拨萃者有其子海文轩和云南蒙化的马五师。海文轩是胡太师著名的第二代传人,秉承其父经学大业,继续在韦州城设帐讲学,大力发展促进了全国的经堂教育,当时的韦州城,学人荟萃,人才济济,涌现了众多的阿訇学者,分赴全国各地开学执教。韦州城乃明、清之际中国西北、西南的伊斯兰文化摇篮。时有胡太师的二传弟子冯伯庵、冯少川和湖南的张四巴巴,都受聘在韦州讲学。几位阿訇都定居韦州,并长眠于此。

海大师后裔100多户,定居宁夏同心县韦州镇。十二世孙海常培(现年78岁)是同心著名阿訇,现任韦州回民女校名誉校长。

注:海大师生卒年代的来历,据大师后裔海常培阿訇说,解放初他曾见到海大师于大明万历十七年XX日,由陕西来同心韦州的行路证明信,上盖有官方大印,文革被毁。查大明万历17年,即公元1589年。那时的海大师从胡太师门下学成出师到韦州讲学,其年龄定在四十岁左右,故海大师生卒年代应为15501640年左右。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8: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传弟子冯阿訇事略

冯阿訇(约15501640),排行二,俗称老二巴巴,也称冯二阿訇,西安城东三十里杏园头人。胡太师年过半百后,在咸阳渭城创经堂教育,远近吾教正人端士,如梦初醒,吴、楚、燕、齐之彦,负芨载道,接踵而来求学,门人弟子众多,其中出类拔萃者当数海巴巴和冯阿訇。“其时冯海二门父子祖孙得受宗旨,分教同人,吾学乃盛传于中国“。海巴巴在宁夏同心设帐讲学,经传西北、云南诸省;冯阿訇在陕设帐讲学,后传冯门六俊,遂辐射中原、华北、东南诸省,有“传遍寰宇”之称。相传冯阿訇之墓,朝暮有如青烟而笼罩,时而苍绿兰翠,非纯色,而多变,凝结如盖,古今若是,蒙茸蔼然。冯二巴巴门下弟子不计其数,出类拔萃者有其子少川、少泉,其侄伯庵等。且冯门后代,学者辈出:三传弟子有冯养吾,四传弟子有冯真吾,五传弟子有冯通宇,皆秦中之驰名阿訇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8: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传弟子海文轩阿訇事略

海文轩阿訇(约1570——1660),系海大师之子,咸阳渭城人。大明万历17年即公元1589年,随其父海大师离家西上同心的韦州城落户,跟随父亲习经,聪颖至极,学业大成,在韦州一带设帐讲学,国内各地学子皆慕名韦州城求学,困其尔林博大精深,其德教在西北影响极大,有“通天彻地海文轩”之称。相传阿訇闻青海撒拉地方有一韩姓人氏,收藏有《米夫塔哈·欧鲁目》之经,连年忻慕,乃率徒多人,长途跋涉到该地,图谋抄录此经,当地乡民远迎,甚为敬仰。藏经之乡耆怕众门徒割经抄写而拆散其经,遂匿而不予。阿訇及门人,千里抄录未遂,甚为忧虑,真主的大能,当晚有一缠头叟,进扣阿訇房间,叙谈未几,遂出示一经,即《米夫塔哈·欧鲁木》,阿訇大喜,如获至宝。阿訇并以该经中之疑难者与缠头深入研究探讨,真至三更入睡。次晨门人送来小净用水,时缠头已失矣。

海文轩阿訇继承父志,执著讲经传教,门人众多,由韦州而辐射全国。可考的弟子有月大师,陕西渭滨人,清廉虔敬,功修无人可及也,黄观海,云南人,在韦州学成后,及返滇南,学传云南等地。滇南黄阿訇日夜思念尊师海阿訇恩德,每站高处,北望而泣,遂建一楼,挂匾“望海楼”,自拟其号为观海,即思念海尊师也。(至今其楼遗址尚在滇南)穆有礼,固原木厂沟人,学成后,设帐成都,劝教全蜀;姬太师,陕西中泉头人;郭师,山东临清人,马师,杭州人,郭马二师学传东南沿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9 07: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